我常说想象并不可靠,很多东西都并非想象中的样子。我们想象接下去的每一步都有新奇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生命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可是当生命被一页页揭开,你一路看过来,到了某一个关节就会恍然大悟,以后将要走的每一步也都了然于心了,只能感叹再精彩或再黯淡的人生都不过如此。对于法国,或者更准确地说巴黎,我就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么说也并不意味着巴黎有多么让人失望,就只是“不过如此”而已,正如我们常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我认为这句话并不说明对象很差,有时可能只说明你的空想不切实际。

  在进入巴黎之前,我们先来到巴黎附近的第戎留宿一晚,因为第戎位于巴黎市郊,那里的消费要低于巴黎许多。这里也是著名的葡萄酒之乡和古堡之乡,如果在葡萄成熟的季节在古堡小住,我想那会让人觉得仿如漫步云端。

  第戎是巴黎的前哨,当我们终于进入巴黎时,所看到的却是一个风格并不统一和明显的城市,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包容并兼,让人一时难以捕捉到它的具体格调。这里街道分散凌乱,市容比较陈旧,当一座座著名的建筑物和雕塑迎面而来之时,我的印象就是:那些各自为政的与巴黎齐名的艺术品作为代号组成了这座名城。

  代号一———凡尔赛宫,位于巴黎西南部。

  这里曾是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居住过的地方,它是富丽堂皇的繁琐美的代表。其外部结构包括宫前大花园、宫殿和放射形大道三部分,我们可以拿中国古代皇宫的经典之作故宫与凡尔赛宫进行比对,它们在整体结构上都讲究形体对称,不同之处是中国人讲究坐北朝南的皇者气象,所以是南北走向的,凡尔赛宫则是东西走向的。在凡尔赛宫的内部设计上,有很多特殊的讲究也是与故宫大相径庭的,比如很高的专供接见大臣用的床,为当时穿着箍圈裙女士准备的无靠背的凳子,小而多门可通向不同方向的房间等,但那些吊满水晶灯的极之奢华的舞厅、屋顶上精雕细刻的让画家为之付出生命的壁画又说明在镶金包银、雕龙绘风的气派上它们却又是相似的。再看宫殿外,宫前花园纵深约三公里,非常辽阔,由水池、喷泉、雕塑和几何图案的花圃、树丛组成,是有关法国宫廷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外景地,而故宫只在前半部(乾清宫之前的部分,皇上办公的地方)有非常开阔的广场,到了后宫和后花园地域明显狭小,可见东西方帝王的侧重有多么不同:中国人重权柄重江山,哪怕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杨贵妃,最后也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西方人则重生活重享乐,所以才会出现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这绝对是民族传统和性格使然。

  凡尔赛宫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形式,更是因为居住于此的历史人物的吸引力,其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太阳王路易十四,这是一个使法国如旭日东升一般在欧洲文明史上接替了意大利之棒的帝王,今日的法兰西正是始于他那个时代的辉煌。这位传奇的专制君主据史料记载其实十分的典雅、庄重,见了宫女都会脱帽致敬,他对艺术的热衷和涵养为当时法国宫廷中所有香喷喷的风流人物做出了表率,文化影响国力在他身上得到了有力的印证。他在艺术方面的深厚功力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他经常参加芭蕾舞剧的演出,并且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芭蕾舞学校,还撰写芭蕾舞教材,我们今天所沿用的许多芭蕾招式和程式还是由他来创定的呢。他涉猎了艺术的众多领域,凡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艺术家基本上都受过他的提携。在政绩、影响、权势、声望以及在位的长短等方面,他与我国清朝的康熙帝极为神似。他的曾孙路易十五,早期有所建树,后来生活糜烂,没能与他崇拜的曾祖父路易十四共创一个法国的“康乾盛世”。路易十六则是彻头彻尾的倒霉蛋,其实他也不过就是个拥有白痴的玛丽皇后、无心国政只喜造锁的神经帝王而已,但他所承继的前人罪过和民众的积怨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代号二———卢浮宫。

  所有艺术家的梦想之地,这里提供的是名副其实的艺术盛宴,要穷尽其宝藏,不是一周两周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我们进入馆内之后在拿破仑大厅集中,由持有政府牌照的讲解员陪同,在有限的时间里浏览(只能用这个词)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以及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的欧洲绘画等收藏品,其中包括卢浮宫镇馆三宝———《米罗斯岛的维纳斯》、《萨摩屈拉克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由于馆内游人如织,这几桢重要作品的周围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大影响了对作品的观赏。尤其是《蒙娜丽莎》,由于达·芬奇的明暗渐进法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过渡是自然连续的,像烟雾一般没有截然的分界,所以在一些人景之间的边缘分界处界限非常模糊,随着年代的推移,许多细节变得越来越难以分辨。鉴于这幅画的特殊价值,画作之外还加上了特殊的玻璃防护系统,使之变得更神秘更让人无法看清。同样的问题在我之前参观凡尔赛宫的时候就遇到过,像一些镀金的墙身、油画、壁画等艺术品都很抗拒强光的侵蚀,除了日照之外,像灯光、相机的闪光灯也都是有害的,在重重保护之下很多作品只能展现它们的朦胧之美。所以,当我在卢浮宫看到波提切利的几幅大型壁画时,不禁惊奇于它们那出人意料的鲜艳色彩,这几幅作品在各类画册上出现不多,不知当时是采用干壁画还是湿壁画的创作手法,色彩效果至今保存完好,带着波提切利一贯的妩媚风格,壁画中那些典型的佛罗伦萨美女也很吸引眼球。

  在卢浮宫,除了浮光掠影地浏览艺术品,还可以欣赏华裔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关于它在卢浮宫整个系统上的连接作用、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科技的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已广为人知,在此不加赘述,我个人最直观的感觉是:明亮温暖的采光效果,几何结构的冲击力,古老与现代、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以及玻璃建材驳接技术的精巧。它的现代感与卢浮宫古典气势之间的矛盾在设计之初是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但在今天得到的都是相得益彰的赞美,贝聿铭先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空间节奏感的把握几乎得到了世人的一致肯定。

  代号三———埃菲尔铁塔。

  这也是一座于始建之初几乎要被唾沫星子淹没骂倒的建筑物,当时法国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包括莫泊桑、小仲马等三百人联名抗议,反对埃菲尔铁塔的设计方案,要求取缔这一“把巴黎的建筑艺术风格破坏殆尽的丑陋之物”。在铁塔落成之后,批评的声浪并未停止,莫泊桑每天中午都到埃菲尔铁塔下的餐厅用餐,其理由是:只有这塔下的餐厅才是整个巴黎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可它后来却意外地成为了现代巴黎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乘电梯上到铁塔二层,看到周围被铁丝网团团围住,据说这里成为许多轻生之人结束生命的最佳选择。从一座不被人接受的纪念式铁塔到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发射台的角色才得到人们的肯定,从当初象征工业技术和机械文明的作品变成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品,再到今天的自杀铁塔,埃菲尔铁塔所承受的莫大尴尬和讽刺可以被理解为巴黎人对艺术和人生的执著而独特的态度。

  代号四———凯旋门和香榭丽舍大道。

  在旅行社发给我们的行程安排表上这么写着:穿过流光溢彩的香榭丽舍大道,直达拿破仑标榜功绩的凯旋门。在这些激动人心的字眼推动下,我在上午十一点来到香榭丽舍大道,漫步街头看到的景象却是懒洋洋的,这条著名的大道就像一个过惯了夜生活的人,睡眼惺忪无精打采地迎接游客的到来,路边的咖啡厅人客稀少甚至空无一人,很多铺子都没开门,既没有“流光”也没有“溢彩”,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平庸无奇,真的跟我原来的想象相距甚远。我想所谓的“流光溢彩”大概是在华灯初上的黄昏,那才是这条大道粉墨登场之时,所谓的“人约黄昏后”原是全世界通用的情调。大道尽头的凯旋门上满是文字和雕刻,炫耀着那位矮个子伟人在欧洲大陆的武功。

  代号五———塞纳河。

  它是巴黎另一个重要的象征,也是电影镜头经常捕捉的对象,它与世界上所有其他河流并无二致,卖点在于塞纳河两岸的巴黎城标和风光。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和应接不暇的建筑物之间,我看到最有趣的风光便是两岸脱光衣服晒屁股的人们,他们根本不讲究地点,河边的堤岸、阶梯、桥头、长椅、草地,只要可以躺人的地方便有赤裸的人体,有的脱得精光,有的剩条裤衩,共同特征是十分享受阳光的抚摸而对周围所有的目光报以木然回击。

  代号六———红磨坊。

  去红磨坊之前我已经预感到了我所付的超额门票会得不偿失,但基于它的名声和我的想象,我还是慨然前往,带着点悲壮的意思,结果不出所料。小小的演出场地挤满了各色人种,歌舞表演惊喜不多,小丑和马戏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幽默”,杂技与中国的没什么不同,我所期待的电影中那些流浪艺术家和疯狂舞女的波希米亚式的、布尔乔亚式的东西荡然无存,如果没有文人的附会、艺术家的渲染、历史的积淀,我无法想象红磨坊是否还有夜夜笙歌的得意景象。我一边品尝着因130欧元门票而免费供应的香槟酒,一边再次为自己曾说过的那句话击节:词语如花,一切胜地景点因叙述而美丽。
  在巴黎最后的收获是在老佛爷(Lafayette)商厦买下的一双灰色真皮编织的坡跟凉鞋,作为曾到此浪漫花都一游的佐证。晚上回到位于城郊的假日酒店,面对着夕照之下(已经是晚上十时左右)一望无垠的法国乡村小景,我才真实地感到,我的确是站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并且毫无遗憾地拥有着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窗户外面有农场、田野、果园、电话亭、泳池和稀疏的花草,偶有一两行人经过窗下……我心底涌起一种宁静的快意,同时也有一丝遗憾掠过心头:还有很多巴黎的代号我无法造访了,像路途中惊鸿一瞥的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也像连一瞥都没有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我只好把这当作下回重游巴黎的邀请。至于法国南部的戛纳、尼斯、普罗旺斯,还有被中国文人赋予了与“香榭丽舍、老佛爷、翡冷翠”同样经典译名的枫丹白露,它们依旧停留在我的想象之中,就在巴黎的所见所闻行将变成记忆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