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这扇窗

让我们先看看这扇窗。

新规则规定,以下24类人才符合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引进的“高需求类别”:工程经理;财务及投资分析员;地质学家和海洋工程学家;土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化学工程师;采矿工程师;地质工程师;石油工程师;航天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设计师除外);土地测量师;计算机程序员和互动传媒开发人员;工业仪器仪表技术人员和机械师;大众环保和职业健康专家;听觉/语言类病理专家和矫治专家;理疗师;职业医师;医学化验师;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病理学家助理;呼吸治疗师、临床心肺治疗师;放化疗治疗人员;医用超声波操作人员;心脏病医生。

以上24类人才每类不得超过300份申请,24类申请之和不得超过5000份,上述配额的有效期为2013年5月4日2014年5月4日

新规对技术移民申请新案提出了严格的英/法语语言要求,规定所有申请人都需要通过加拿大语言登记(CLB)的七级,且要求听、说、读、写四项全部达标。

新规规定,技术移民申请人的学历必须通过专门认证(ECA),而认证机构被限定为四家:加拿大比较教育服务处(CES)、加拿大国际证书暨资格评估处(ICASC)、全球教育服务处(WES)和加拿大医疗协会(MCC,仅限于医学类申请者的学历)。

很显然,这是一扇“准入”标准十分苛刻的“小窗”,和以往的“大门”相比更是如此。

2008年2月27日以前,加拿大联邦技术移民的类别多达300类,覆盖面十分广泛;每年引进技术移民总数“上不封顶”;对申请者的英/法语能力虽有要求,但并不要求提供等级凭证;申请者虽有学历要求,但学历凭证仅需颁发院校和所在国公证机关公证即可。

2008年11月28日,联邦移民部颁发技术移民新规,将原有的300类技术移民准入类别大幅削减到38类;大幅提高移民申请者语言要求,要求申请者提供雅思等级证书,或类似的法语语言等级凭证;首次为技术移民规定上限指标(2009年配额为15.66万)。

2011年7月,联邦移民部发布“第三号联邦移民部长指示”,宣布将对年度技术移民总申请量和单个类别申请量实施配额制(以往仅有批准配额,且不限类别)。据统计,自20111年7月至2012年3月底,全加获批的联邦技术移民签证总数仅440人,核准率只有惊人的13%,这和此前的动辄十几万,简直恍若隔世。

随后便是引起巨大争议的C-38法案出台:2012年6月28日,联邦移民部不仅暂停接收联邦技术移民新案申请,而且规定取消2008年2月27日前递交,且于2012年3月29日前尚未作出审理结果的技术移民旧案申请,这就是波及28万多申请者的所谓“一刀切”公案。

不难看出,技术移民之门自哈珀联邦保守党上台、绰号“不要移民的移民部长”肯尼就职后,就不断缩小,但此次的新规则直接把门变成了窗:类别从38缩减到24,等于又削减了50%以上;语言要求不但较以往更高,而且只接纳CLB一种证书;学历指定认证更是一道前所未有的紧箍咒。

2011年底时,曾有移民律师接受CTV电视台采访,“悲观预期”2013年技术移民总接纳人数可能会“历史性地”跌破10000人大关。很显然,5月4日的新规,令这个“悲观预期”显得实在“乐观过头”:新规的申请人配额上限不过该预期的一半,且这些申请者中的相当一部分还会被拒之门外——哪怕不至于到前述13%的低通过率。

想要的和不想要的

原先的“大门”,放进大量低学历、低技术、低语言能力技术移民,许多移民有“技术”之名,无“技术”之实,只能从事低薪、少福利、无特别要求的简单工作;2008年起的改革,主要从削减门类、提高语言能力要求入手,试图提升技术移民的融入能力,但“厨师也要考雅思”之类不尽合理的要求,造成了许多抱怨和混乱。

而配额的从无到有虽是一种进步,但配额量过大,达不到“移民瘦身”的联邦移民部初衷,迫使后者采取从严审查、大比例淘汰的变通手法,但这又导致联邦移民部“缩短轮候时间、减少审批工作量”的改革口实变得言不由衷,正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新的准入规则正如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凯利-克劳斯所评价的,是“只要高技术移民,不要低技术移民”。传统上英联邦国家的技术移民,实际上可以说是“技工移民”,即以引进有技能、有经验的熟练蓝领技工为主,但随着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蓝领技工需求量大幅下降,一方面,消化低阶技术移民的“胃口”越来越差,另一方面,“技工移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蜕变成“高学历移民”。

加拿大《麦克林》杂志曾做过一番统计,2000-2007年,加拿大接纳的几十万技术移民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多达80%,而这些人中绝大多数移民后无法找到足以发挥专长的新职位,被迫从事无需特殊技能、经验和学历的低薪工作。

这不仅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也让技术移民阶层产生严重的挫败情绪。而新规的24类几乎全部是技师、工程师和医师,从“技工时代”一跃而进入“工程师时代”,与之相应的则是准入人数的大幅度下降,几乎连鼎盛时期的零头都不到。

具体到明细项目,最突出的是石油、采矿和其它设备类工程师,门类几乎占了“24大项”的半壁江山,这显然和加拿大自联邦保守党上台以来的“矿业立国”战略息息相关;其次则是各类医生、医疗设备操纵技师,这和加拿大医疗资源缺口大、就诊轮候时间长有关;剩下的项目则多为高科技专门人才,以往大量引进的软件工程师、资深销售经理和各种技工,则几乎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C-38法案冻结新案申请同一天,把矛头对准2008年2月27日前的积压旧案(有的已等候6年以上);此次又是在新规颁布同日,加拿大联邦法院就1400名全球原告状告联邦移民部“一刀切”的8起诉讼作出判决,一方面对原告们的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却裁定“一刀切”的做法“既不违反任何法规,也未侵犯原告人权”,这意味着多达28万的旧案申请人白费了数年心力,却无处讨回个公道。

这看似巧合的两个同一天,恰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联邦政府和联邦移民部急欲彻底清算旧式“技工移民”套路,转而推行“贵精不贵多”的技术移民新政。

小窗户 大争议

然而构想固然不错,实施起来却很可能是另一番光景。

《环球邮报》上,麦吉尔大学法律系名誉教授阿尔芒-美斯特拉尔和弗朗索瓦-克莱伯等都指出,抬高技术移民门槛可能导致制造业技术骨干的缺乏和相应劳动力资源的稀缺,从而迫使这些产业向境外转移,从而带走加拿大最稀缺的就业岗位。

两位专家指出,联邦保守党政府的新规,有迎合近年来因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增大而滋生的反移民潮流之嫌,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意在保护本土就业,实则损害了本土就业市场。

不仅如此,一些分析家指出,加拿大近年来产业结构日趋单一,资源开发一家独大,此外,新增就业岗位大量集中于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则日薄西山,许多曾红极一时的加拿大高科技企业或不复存在,或苟延残喘,重振这些产业,需要政府拿出一整套发展战略,在这些都不到位的情况下引进海外相关人才,试问这些专才上哪里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