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环抱的城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Helsinki) 三面为波罗的海环抱,每年有5个月银装素裹,仲夏白昼长达19小时。城市建筑色调淡雅,居民也不尚奢华,素有“波罗的海的女儿”和“北欧白都”的雅称。该城于1550年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萨创建,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它的原址在万塔河口,1640年迁至现址。1812年沙皇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芬兰。1917年芬兰宣布独立后成为首都。此后赫尔辛基逐步发展成为芬兰重要的商业、工业和文化中心。有人口56万(2002年)。夏季平均气温16℃,冬季平均气温-5℃。
  
    赫尔辛基不仅是芬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举行国际性会议的主要场所之一。矗立在市中心的芬兰大厦是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托设计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化综合建筑。它是赫尔辛基的会议中心。1969年11月起至1972年底苏美限制战略武器谈判轮流在赫尔辛基和维也纳举行;1975年在此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赫尔辛基位于伸向芬兰湾的狭长半岛上,是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滨城市,属于斯堪的纳维亚与俄罗斯相互交融的产物。总面积800多平方千米,人口75万,是芬兰的首都和全国最大的城市。
  
    赫尔辛基有近450年的历史。它始建于1550年,奠基人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瓦沙。赫尔辛基建成以后,他把瑞典人在芬兰境内建立的几座古城镇居民全部迁移到这里。但由于城址处于海湾深处,地理位置不佳,因此于1639年向南推进6千米,再建一座新城。新城西南有赫尔辛基半岛,东北有卡塔诺卡半岛作为屏障,海港入口处有群岛扼守,岛上筑有要塞斯维堡(现称苏门林纳)。
  
    但是,赫尔辛基作为首都的时间并不长,只有180多年的历史,并且与它的政治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芬兰处于瑞典和俄国之间,在历史上一直是俄瑞两国的争夺对象。12世纪后半期,芬兰被瑞典占领。1808~1809年俄瑞战争后,芬兰沦为沙皇俄国的殖民地。1812年,芬兰首都从图尔库迁到赫尔辛基。迁都的主要原因,是赫尔辛基距离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较近(290千米),而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较远(420千米),便于沙俄对芬兰的控制。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芬兰才经苏维埃政府的同意,重新获得独立。
  
    芬兰是一个“千岛之国”、“千湖之国”、“森林之国”。首都赫尔辛基在这方面更具代表性。它坐落在丘陵起伏的半岛上,40多个小岛簇拥在周围。市内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像无数面明亮的镜子,闪闪发光。郊外是茂密的森林,从四面八方伸入市区,使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众多的海湾和水道,蜿蜒曲折,串通城岛之间,乘船从市区驶向波罗的海,沿途海岛犹如一座座崛起的山峰,景观奇绝,如入仙境一般。
  
    赫尔辛基处于高纬度地带,靠近北极圈,冬夏两季及其昼夜的长短极不均衡。冬天,这里的夜晚特别长,达19个小时。上午10时许太阳才从地面上爬出来,下午不到3时又溜入了地平线。每天日照时间不足5个小时,而冬天则长达半年之久。尤其是l~5月份,冰封雪飘,银妆素裹。但是严寒封不住赫尔辛基人。他们以冰为朋,以雪为友。破冰船压碎冰封的海面,开出水道,轮船照样进出港湾;不甘寂寞的市民,在冰上凿出一眼眼小洞,哈着热气,垂钓其间,肥鱼滚跳,乐趣无穷;外出上街的人们,或足登冰鞋,或驾着雪橇,方便灵活,行走如飞,赛过冰雪中的汽车。
  
    赫尔辛基的夏天,则是另一番景象。6~7月份的白天,长达20个小时,几乎没有黑夜,太阳从凌晨2~3时升起,深夜9~10时才落山,午夜12时虽然有些朦胧,但仍然可辨人物形象。朝霞与夕晖相随,晨露与晚烟同驻。这时的赫尔辛基,实际上没有真正的黑夜降临。因此,它被誉为“日不落城”和“北欧白都”。
  
    赫尔辛基最热闹的夜晚是每年的6月22~25日,这是芬兰的仲夏节。这几天赫尔辛基人全城出动,欢庆“不夜”之夏的到来。市内堆起几百处柴堆,午夜一到,便一齐点燃。少女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绕着火堆翩翩起舞,诗人朗诵着歌颂光明的诗章,歌手们纵情歌唱可爱的祖国。渐渐的,火堆熄灭了,灿烂的太阳照亮了城市,而公园、广场、街道和海岛上的歌舞晚会仍在进行——半年与冰雪为伴的赫尔辛基人,是多么渴盼夏日的阳光啊!
  
    在赫尔辛基乃至芬兰全国,有一个古老的生活习俗,即家家都有“桑那浴”。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建造住宅时优先考虑的项目就是“桑那浴”。芬兰全国人口不超过480万,却有“桑那浴”浴室200多万个。
  
    所谓“桑那浴”,就是蒸汽浴。普通的“桑那浴”多是一座小木房,内部隔成蒸汽室和冲洗室两个小间。蒸汽室内设置一个大火炉,上面摆满卵石。靠墙立有梯式木架,供浴者坐卧。当卵石被烧得通红火热时,便向上面泼浇凉水,产生的水蒸汽立刻充满全室。不要几分钟,浴者就被蒸得大汗淋漓;实在熬不住时,就下到地面,用桦树棒蘸凉水,劈劈啪啪拍打身躯。汗一消,便到隔壁冲洗间淋浴。农村的“桑那浴”多选在河、海、湖、池水边,从“桑那浴”出来,便跳进水里游泳。如果是严冬,年轻人往往从“桑那浴”冲出来,跳到雪地里打滚。一热一冷,反复1~3次,全部洗浴过程,大约经历半小时。
  
    在大城市的宾馆、官邸,则有极为豪华的“桑那浴”。此外,还有许多公共“桑那浴”,这里有专门的服务小姐侍候洗浴。倘若你是个男士,切莫为侍者是女人而慌张,否则,她会用桦树枝抽打你的身体,叫你老老实实地回到架子上去出汗。
  
    赫尔辛基人有句名言:“‘桑那浴’是天堂的入口和地狱的出口。”又说:“洗了‘桑那浴’,百病皆除去。”从医学的角度看,此话不无道理。皮肤和血管经受“桑那浴”这样的有效锻炼,抵抗力增强,人不易感冒。同时,“桑那浴”对关节病、妇科病及肥胖症也有奇特的疗效。芬兰人至少每周洗一次“桑那浴”,夏天则几乎天天洗。他们普遍精力充沛、健康长寿,与经常洗“桑那浴”有密切关系。
  
    芬兰的“桑那浴”,起源于2000年前。相传,一家人正在烧饭时,突然下起暴雨,雨水滴漏在锅灶的石块上,蒸汽弥漫整个厨房,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肺的香味,使人感到特别舒畅。由此,这家人发明了“桑那浴”,并很快传遍了全国。现在,芬兰人不仅平时洗“桑那浴”,在一生的最重要时刻,更是离不开“桑那浴”。新郎新娘在结婚的前一天,要同在“桑那浴”中沐浴,相互交换桦树把,表示和美生活的开始;亡故之人要在“桑那浴”里作最后一次洁身,然后才能入葬;要干什么大事,比如参加奥运会比赛、作长篇讲演、进行艺术表演或出征上前线,都少不了先来一个“桑那浴”;更有一些呱呱落地的婴儿,就是在“桑那浴”中诞生的。芬兰人真是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桑那浴”的民族。

沉醉在挪威古城:北欧港口奥斯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