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地利每过一天,忧虑就多一分。感触太多,无从下笔。回到家,将带回来的半箱资料铺了一地,我有一千多张图片,我有一万多句话,可是到底该用什么样的体裁,什么样的语气,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感呢?是留恋、冷静、向往,还是流着口水的羡慕?究竟什么才能够完全表达我的感受,才能还原一个游客眼中的奥地利?

  维也纳没有给我预想的惊喜但是我们笑了一路

  多年以前不知道从哪里看了篇文章说,维也纳绿树成阴,多瑙河上每日必演奏《蓝色多瑙河》。于是臆想中,认定维也纳每一个空气分子里都流淌着音符和浪漫的东西。

  然而,它竟然没有想象的那份娇媚,而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充满了雕塑、教堂、鸽子和绿草如茵——几千年间,不断的战争、联姻到今天欧洲一体化,欧洲城市大致如此。对一个蜻蜓点水的旅游者来说,维也纳并不是最典型的那一个。论建筑的经典,比不过布拉格;论皇宫的辉煌,比不过凡尔赛;论多瑙河两岸的美景,比不过这条大河穿过布达佩斯的媚态……初来乍到,我怎么有些失望?

  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拜见各个音乐家的塑像是每个游客的功课。我们决定自己去位于城堡花园的莫扎特雕像,却迷了路。一位胖胖的老绅士经过,便逮住他问路。只听朋友对老绅士“呵呵哈哈”说了半天,我听懂了一个词“Beethoven”(贝多芬),老头脸上露出迷茫的神色,我赶紧说不是贝多芬是“Schubert”(舒伯特),老头更加迷茫,我意识到自己满嘴跑火车了,赶紧又说也不是舒伯特,是莫扎特,“Mozart”!老绅士终于明白,但一下子怒发冲冠,拂袖而去。我们心里一百八十个奇怪,怎么突然生气了呢,我们的态度可是毕恭毕敬呢。

  踌躇地往前走来到一座小桥边,咦,这位老先生站在那里正看着我们。我以为他等着为我们指路,没想到他还在怒气冲天,教训了我们一大通儿,我只听懂他不知是用德语还是英语在喊“NoBeethoven!NoSc-hubert?Mozart?Mozart?”我们赶紧连连道歉,他这才非常愤懑地告诉我们过桥即是,随即气哼哼地走了。目送着他远去的背景,我们相视大笑。原来他是在气我们连自己要找哪一位名人都不知道,居然还问路,简直是对音乐家的大不敬,对维也纳的大不敬!

  来到莫扎特的雕像前,四周葱绿宁静,远处有喷泉哗哗的喷水声,也有小孩子的嬉闹声。那一整天,我们一提起这件事就不禁失笑,笑我们没有做好功课,更佩服这位老人的执著。从他的身上,日耳曼人的一丝不苟,一板一眼可见一斑。

  在萨尔斯堡和因斯布鲁克终于捉到了奥地利迷人的眼神

  从维也纳一路沿着汹涌的多瑙河来到萨尔斯堡,突然感到自己身体里有什么东西与这个城市击掌言欢——一种感觉甚至是味道,原来这里是《音乐之声》的诞生地!虽然奥地利人不太认可这部美国人的电影,但是它无疑成了萨尔斯堡最好的风光宣传片。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