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戈佐岛历史
  戈佐岛(Gozo Island)是马耳他的第二大岛,面积仅次于马耳他岛,位于马耳他岛的西北约5公里处,中间隔着科米诺岛,有定期班轮往来于两岛之间。戈佐岛长14公里,宽7.2公里,海岸线43公里,呈椭圆形,面积67平方公里,与纽约曼哈顿面积相仿。岛上有科尼卡尔山,多峭壁,土质较马耳他岛肥沃,岛上经济以农业为主,出产水果、蔬菜、葡萄和家畜,也有渔业和手工编织业。主要城镇维多利亚位于该岛中部农耕区的一片圆锥形陡峭丘陵上。2006年,戈佐岛人口为31053人,其中6414人在其首府维多利亚,也被称为拉巴特。戈佐岛2006年出生率为7.93 ,低于马耳他岛的9.59。该岛气候与马耳他岛类似,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介乎22至31度,紫外线指数2和10之间,一般风力强劲。秋季温暖、湿润。冬季有大量降雨。每年降雨量(约600毫米)的3/4出现在10月到3月之间。其他月份即4月至9月通常是干燥。
  由于通往戈佐岛的交通方式比较单一,因此该岛环境相对比较封闭,较多地保持了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的原始风貌。岛上山道如织,绿树成行,古迹众多,田园四布,具有宁静的乡村风情,是马耳他人和外国人的休假、消闲胜地。与马耳他岛比较起来,戈佐岛显得更为朴实恬淡,岛上种植马耳他所需的蔬果,因此戈佐岛有“马耳他花园”和“马耳他菜篮子”的美誉。戈佐岛居民纯朴热情,对于居住在马耳他岛的人而言,戈佐岛是他们假日逃避喧嚣,寻找宁静的地方。戈佐岛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约6000年前就有人居住。由于从附近的西西里岛和戈佐岛上都发现了年代相同、器型类似的陶罐,因此有人推测岛上的第一批定居者来者西西里岛。戈佐岛重要的人文景观是支干提亚神庙(Ggantija)。据考证建于约公元前3600年前,距今已有5600年历史,比埃及金字塔还早800年。目前巨石矗立,还保有当年的轮廓。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建筑及最古老的宗教建筑。寺庙的名字含义是“巨人所有”,因为据当地人传说,只有巨人才有能力建造该神庙。罗马时期曾在戈佐岛修建了一座要塞,后成为戈佐岛的首府维多利亚(Victoria),地处该岛中央,过去因为海盗横行,维多利亚城堡成为了海盗来袭时岛上居民的避难所。取名维多利亚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皇维多利亚二世25岁的生日。维多利亚大城堡The Citadel in Victoria内有许多博物馆,如民俗博物馆,考古博物馆,教堂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戈佐岛每年7月底举行国际美食和啤酒节。戈佐岛上最为著名的自然景点“蓝窗”(Azure Window)。
  1551年7月,土耳其人进犯戈佐岛并将岛上绝大多数居民(约5000人)俘获后带往利比亚作为奴隶。后从马耳他岛上迁来的居民才慢慢又使戈佐岛人口得以恢复。戈佐的历史同马耳他岛的历史密不可分,除了在1798年10月28日到1800年9月5日拿破仑占领马耳他时,曾短暂赋予戈佐岛自治权外,戈佐岛一直由马耳他岛管理控制。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马耳他政府曾打算在马耳他岛与戈佐岛之间建立连接两岛的跨海大桥,但该工程饱受争议,后因当地民众的反对而作罢。现在除了定期班轮连接两岛之外,还有私人运营的直升飞机可以提供服务。由于班轮使用频繁高,因此戈佐岛居民可以享受低于标准价格的资费。
  二、戈佐岛的发展
  同马耳他本岛相比,戈佐岛存在着一些竞争上的劣势,例如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交通有限,劳动力不足等,同时基础设施也相对缺乏。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戈佐岛的主要投资来源地是本岛的居民,而外界的投资数量有限。为了促进戈佐岛的开发,推动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鼓励私营企业与公共资本在戈佐岛开展投资,马耳他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同时政府还专门设有戈佐部,全部负责戈佐岛的开发与建设。我在与马开展经贸合作时,在可替代能源开发、旅游、服务等行业有望与戈佐岛开展合作。戈佐岛从事农、渔业劳动力占总数的6%;能源、建筑占25%;服务业(旅游、金融等)占69%。
  戈佐岛的优势:清洁、安全的环境,人口密度和车辆密度都要较马耳他岛小;使用熟练英语的劳动力;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悠闲的生活方式;众多的人文、自然景观,良好的旅游资源。除此之外,在戈佐岛投资房地产也价格适宜,近年来在戈佐岛的外国定居者增幅已经超过了16%。
  戈佐岛发展的制约因素:交通不便,市场狭小和生态脆弱性。由于地理位置所限,戈佐岛经济发展严重受限于运输及交通成本,因此基础设施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所以要解决戈佐岛的发展问题就必须改善戈佐岛与马耳他岛之间的运输问题。
  戈佐岛生态系统脆弱,但岛上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农业,这是戈佐岛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对生态造成沉重的压力,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生态平衡,将是马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戈佐岛原有的社会凝聚力和生存方式正在发生迅速变化。因此在考虑发展政策时必须正视这种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